- · 《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06/30]
- · 计算机与现代化版面费是[06/30]
- · 《计算机与现代化》投稿[06/30]
适应与跨越:人工智能冲击下的教育现代化(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三、探索与反思: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但囿于社会变革和人工智能的特性,人工智能与
三、探索与反思: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但囿于社会变革和人工智能的特性,人工智能与教育现代化发展之间缺乏适应性,人工智能的前瞻性、伦理性及投入产出等都成为影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由此,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现代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变革与人工智能的不同步性
社会转型的原点即社会转型的起始点和起始状态。大多社会的原点结构往往不均衡、不全面或者偏态化,由此导致社会转型的过程往往也是偏态的,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通常变化滞后,这些相对固定、落后的要素与快速前行变化的其他要素之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张力结构,并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而不断改变着社会张力结构。中国现代化亦是以偏态的原点结构作为起始,教育在原点结构中,就属于没有与其他要素同步转型的后发要素之一。社会各界反复对中国教育的内容进行商讨,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因循守旧,这就是相对落后的教育要素与前行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之间形成张力而奋力探索的结果。
如今,极具前瞻性的人工智能对后发型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充满了技术的诱惑,前沿的技术与后发的教育之间形成了以冲突为最直接表现形式的结构性张力:中国教育的现状难以支撑起形成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的平台,但应意识到人工智能可能是能够实现新的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人工智能预计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新的原点。后发型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要想正确把握人工智能的技术诱惑,不能不考虑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是原点结构的基础性因素。教育现代化发展受中国当前社会结构的影响,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社会结构。
(二)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困惑
1930年,凯恩斯就表达了对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的担忧,并且认为人类需要适度的劳动,如果失去劳动,没有任何国家、民族能够在期待这种多暇而丰裕时代的同时,不怀有丝毫的忧惧。事实上,技术性失业周期性发生,每当新技术引起劳动效率提升,则有一大批劳动者失业并转型,经过调整,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工人将会开始向职位阶梯的下层移动,开始去担任以往通常由具备较低技术素质的工人完成的工作。
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在推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这种融合趋势也引发教育困惑,人类的地位也受到一定的威胁,如何培养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惑。首先,困惑于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性失业,倒逼教育对劳动素质的培养进行改革;其次,教育困惑于是否将拥有“自由意志”和“本我意识”的机器纳入教育的对象,引导其思想,规约其行为;最后,教育困惑于如何处理“人”与“高智能机器”的关系,人如何确保原有的“人为主导,机器为从属,机器为人服务”的人机关系。机器拥有超越人类的能力并不可怕,令人担忧的是机器坚持“本我”,要求作为“独立智能体”的权利,当人类的指令与其本我意识相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来源:unsplash
(三)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被滥用的风险
我国的教育现代化目标是“围绕人为核心来发展人”。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和教育以往“以人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将会被打破,人与非人的极限开始模糊。人们关注机器自我学习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如果人工智能高度发达,在输出结果上能够表现出与人类类似的社会情感,那么人类如何判断机器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和专家决策产生了类似结果,还是真正通过自我学习习得了社会情感;人类又如何与亲手创造出来的仿生人和平共处,甚至平起平坐。此时,人与机器开始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机器能否继续甘愿充当“人”的支配,甚至实现地位反超,变成主宰人、制造人的存在。
教育不能无视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而带来的新的教育与学习革命,但也不得不保持警惕和疑惑。若人工智能技术被滥用,师生将暴露在个人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被泄露和被收集的危机之下;机器可能利用技术,或少部分人利用技术,侵犯地球上绝大部分人类自然生存的权利;倘若被掌控的对象是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完善的青少年,则国家的下一代处于被掌控、被误导、被鼓动的危险当中,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受到威胁;机器彻底取代人,灭亡人,制造出以机器为本体的“仿生人”,人类的历史将被改写。
文章来源:《计算机与现代化》 网址: http://www.jsjyxdhgw.cn/zonghexinwen/2022/040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