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06/30]
- · 计算机与现代化版面费是[06/30]
- · 《计算机与现代化》投稿[06/30]
适应与跨越:人工智能冲击下的教育现代化(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三)教育现代化必须健全科技伦理制度体系 人工智能可能引起“知识是否会批量写入人脑”“机器能否代替教师进行教育决策”“机器是否会引起人异
(三)教育现代化必须健全科技伦理制度体系
人工智能可能引起“知识是否会批量写入人脑”“机器能否代替教师进行教育决策”“机器是否会引起人异化”“机器是否会控制学习者”等教育伦理问题。如果失去伦理监管,技术威胁论预言将很快来临,为了避免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危机,我国应当尽早从发展观念、“评估—审核”制度、防范意识等方面采取措施。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存在道德判断,将技术运用于不同的目的造成的社会后果才需进行科技价值观的道德判决。教育现代化应当摒弃对新技术、新变革的抵触心态,变“防御”为“开放”,注重“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未来能够进行有效的人机协作所必备的人工智能素养。同时,及时关注采用人工智能所致的劳动力市场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变革,包括性别平等方面的动态。更新并开发有效机制和工具,以预测并确认当前和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所引发的相关技能需求,以便确保课程与不断变化的经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相适应。此外,人工智能对人造成侵害的可能性进行谨慎预判,提早提防,保持人工智能为人的教育服务的原则。
由“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可以发现我国科技伦理存在制度缺失、监管缺位等问题,对科技伦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组建人工智能伦理监察委员会,对相应可能涉及伦理问题的技术发展予以科学性预估,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危害,采用多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评估、预估风险等手段谨慎控制技术发展和应用进程。“人工智能+教育”的“伦理评估—审核”机制应当坚持能够人为控制、以学习者为本的原则,围绕辅助教育、增强学习者能力的目的,避免人机伦理冲突、性别和收入等群体差异歧视、教育不公平等现象的发生,真正帮助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四)教育现代化应当合理规划人工智能教育产出
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的智能得到提高的动态系统,是受教育者的智能在这个动态系统中得到提高的过程。人工智能的教育产出落脚点要聚焦于人的自然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是在机器上实现人的教育,不是教育机器实现智能。
从宏观层面看,追求人工智能的教育产出首先需有清晰的规划,以避免无序教育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在时间上,从现在起,以2035年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时间节点,阶段性推广人工智能技术,2035年以后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发展的状况进一步制订下阶段的目标;在空间上,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起点,按步骤缓慢推广至中西部,从地方性教育投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向地方性教育投入水平较低的地区过渡,从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地区向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乡村地区过渡。
从微观层面看,必须着眼于技术应用,结合教育现代化宏观规划,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的潜能,有效规避教育投资风险、教育经费浪费、教育资源闲置等现实教育问题,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为人的自然智能增长而服务,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标志性技术,已经悄然进入教育现代化领域,给后发型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技术、伦理、理念上的冲突,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人工智能作为尚无道德判断的技术本身,基于正当的目的、正确的导向能够赋能于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应当以理性、积极、开放又谨慎的心态,迎接人工智能进入教育行业,对于其中可能产生的伦理冲突、教育变革、人的发展等问题留与未来一一突破,我们期待着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未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作者石连海、杨羽,编辑徐华楠。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文章来源:《计算机与现代化》 网址: http://www.jsjyxdhgw.cn/zonghexinwen/2022/0404/868.html